地三鲜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莞辖域的变迁岭南开发,城市母体东晋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迎恩门,当地人唤作“西城楼”,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东莞古城的象征。

西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年),是南海卫指挥使常懿修筑东莞县城新址时所筑,明清两代又有重修和扩建。

它原有的城墙,曾与和阳门(东)、崇德门(南)、镇海门(北)三座城门楼相连,可惜,东、南、北面的城门已在战火和岁月中消泯。西城楼,是古城唯一留存下来的历史坐标。

在莞城运河西路的三岔路口上,我们遇见了修葺粉刷一新的迎恩门城楼,粉墙青瓦,大红灯笼,甚是鲜艳。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降低车速,从这个古老门面两侧分流绕行。城楼现存的红砂岩基座,是明代洪武年间砌筑的古迹,因岭南湿热的天气,红砖石的縫隙间有霉苔斑驳。城楼部分,最早为砖筑,后来改砌以石,瓦片来自资福寺的大雄宝殿。城门有两重,正中间的主门洞是明代遗存,两侧的小门洞为今人所开。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代的历史痕迹在这座城楼上层层交错。

温婉大方的庄莹莹,样貌性格都是典型的东莞女子。她在莞城文化中心工作,负责西城楼等历史遗迹的日常巡查与维护。莹莹打开门洞下面的门锁,引着我们穿过一条古老的巷道,如同进入一条时光隧道——我们沿着古人的脚步,拾阶而上,登上城楼。

站在城楼之上,我静静地远望,东莞悠远的历史,如同这车流穿梭,如同这白云翻卷,滚滚而来。

东莞于东晋咸和六年(年)立东官郡,置宝安县,此为东莞立县之始,县级建置长达多年。据《旧唐书》记载,唐至德二年(年),当时的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县治也从深圳的南头迁到了今天的莞城。明天顺《东莞县志》卷一《沿革》中记载:“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自此,东莞的城市中心一直在莞城,也称莞邑,从未迁徙,是广东有名的古县之一。

在城市选址上,莞城背靠黄旗山,西濒东江的南支流,明代又修筑了护城河,环绕东、南、西三面,形成山环水绕的城市格局。此后,莞城又逐步形成城内“三坊一廂”、城外“十二坊”的空间布局,城市发展初具规模。

东莞是江海交汇之地,立县得益于渔盐之利。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东莞很早就是产盐区和集散地。东莞于汉代已设立盐官,管理盐业,征收盐税。盐业发展在宋代达到鼎盛,东莞有靖康、大宁、东莞三大盐场及海南、黄田、归德三个盐栅,是全国盐场、盐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大规模的中原移民,经过南雄珠玑巷(今属于韶关市)南迁至东莞。他们聚族而居,不同姓氏的村落大量增加;他们注重宗亲和教育,为宗族子弟建立学校;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水稻等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他们围垦沙田,开辟荒地,促进了东莞的开发与发展。

明洪武元年(年),明朝第一任东莞知县毕瑄在莞城东北、今天的莞城万寿路创建了东莞的县署。到年,这座古老的县衙还是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现在,仍然有部分行政机关在此办公。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东莞县署所在地有长达六百多年的不变和坚守,另一方面,古东莞建置和辖域几经变化、纷繁复杂。

84岁的杨宝霖先生,是东莞威望极高的文史大家,他几十年致力于东莞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同时,他翻阅大量史料,为东莞的文史研究做考据、考证。在《东莞沿革》一文中,他这样描述东莞行政辖区的变化东莞立县,历史悠久,随着王朝的更替,区域的变化,为郡为县,或大或小,忽分忽合,或废或置,变化多端。”

据记载,东莞从南海郡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时间大致在东晋。当时的五岭以南地广人稀,东莞郡的疆域十分广袤。

随着岭南的持续开发,移民的不断增加,朝廷出于地方管理的需要,在相对安定的岭南地区,府、州、县越设越多,越设越细,越设越小,不断地有新的郡县从东莞的辖区中析出。

温文尔雅的文史学者李炳球先生对东莞的人文历史了然于胸,在他的言谈中,东莞的风俗民情娓娓道来,袁崇焕、张家玉等东莞名人如数家珍。在他的办公室,我向他请教东莞“城市母体”的说法是否妥当。李炳球先生翻出东莞古地图,边指给我看,边耐心地解释。“南宋,中山、珠海、澳门从东莞分出去,设立香山县;明万历年间,香港、深圳析出,另设新安县。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城市,都是从东莞脱胎而出,”他顿了顿,“说古代东莞如同一个城市母体,没什么错。”

无论作为郡的建置,还是县的建置,古代东莞的辖域范围,主要以东莞、深圳以及相关地区为核心,辖境辽阔,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山大学的刘志伟教授也认为,东莞的辖区不断收缩,反映出岭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过程。

除了是岭南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东莞身上也流淌着海洋文明的蓝色基因。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东莞地处珠江口的交通要冲,成为岭南沟通海洋的门户。外国商船进入广州,需要先经过东莞,再进入广州;从广州出发的中国商船也必先经过东莞进入南海。

明永乐年间,不少东莞人随着郑和的船队下西洋。明正统之后,东莞南部地区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区域,被外商称为“贸易岛”。嘉靖年间,东莞鸡栖、屯门、虎头门是广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虎门、镇口、石龙成为粵海关的重要税口。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岭南海贸重要地区,出产莞香、莞草、烟花爆竹等商品,通过海上丝路参与全球贸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