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三鲜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让考前焦虑阻碍你的梦想心理测评帮你分 [复制链接]

1#

撰文/周若曦

编辑/方寸心理主创团

点击查看视频~

/

01

/

骗人?

无形的“心理”能测量?

经常有青少年来访家长问:“老师,我孩子马上要期末考,平时自己做卷子还行,一遇到考试就发挥不出来,一测说他有考试焦虑,通过几个题目就测出孩子就焦虑了??”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人对“心理测评”疑问,会想“我心里想什么能被几个测评题目测出来吗?”

非常能理解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学习心理测评这门课程之前也是一样的,内心的想法是“心理”又不是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可能可以用一个“标尺”去度量呢?

在学习了心理测评这门课程后,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教授我们的心理测评课程的老师说的一句话:

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只要可以指派数字,就可以测量。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事物能用数字来记录和区分,那么就是可以测量的。

/

02

/

难懂?

用一道

让你轻松理解何为“心理”

可能你会想,怎么给“心理”指派数字呢?

这里打一个比方,将“心理”比作“地三鲜”。

对,就是吃的那个地三鲜,因为笔者喜欢吃东西,这里打的比方也是吃的。

你想做一份地三鲜,假设你从来都没有吃过地三鲜,就像你可能不了解“心理”到底是什么一样,要做出一道“地三鲜”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要用哪些食材,其次你需要知道每一种食材需要多少,在烹饪的时候需要放多少油盐酱醋,火候怎么调节,要多长时间可以出锅,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您看了菜谱,发现需要马铃薯丁g,茄子g,辣椒g,食盐2g,这里的酱油5ml、醋5ml、鸡精2g、蒜3粒,花生油适量。

同理,要测评“心理”,我们一样需要了解“心理”到底是什么?

广义的“心理”既包含内在的感受、情绪、思维等,又包含外在的行为表现。内在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情”指情绪、情感;“意”指意志。当内在和外在呈现一种稳定的模式时,就是我们的人格。“知、情、意、行”就是“心理图谱”中的“茄子”、“土豆”、“辣椒”、“大蒜”等,而“人格”就是最终出锅的“地三鲜”的样子。

心理的更小单元“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绪”“意志”“动机”“需求”等等更像是蕴藏在“茄子”“土豆”“辣椒”中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热量等,虽然也是肉眼看不见的,却影响“地三鲜”这道菜的营养价值。

大家看这张图,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心理”的具体组成是什么了。

地三鲜

心理

出锅的地三鲜

人格

茄子、土豆、辣椒、大蒜...

知、情、意、行

蛋白质、维生素、热量、脂肪

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动机...

知道了“心理”图谱,测评就有了对象。

“地三鲜”菜谱中给每种食材都加上了量的要求,多少g、多少ml,这样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各食材的用量有了标准,做出“美味健康的地三鲜”的可能性提高了不少。

/

03

/

“心理成分“配比的

心理健康也需要各种“心理成分”配比适当,如果,某些“心理成分”表现程度过高或者过低,会怎么样呢?

《儒林外传》中有个悲剧人物---范进,他科举考试考中举人后,喜极而疯。可见情绪太过高亢、兴奋,人会变得异常。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焦虑和抑郁分别处在情绪这根轴线上的两端,情绪的唤起程度高就容易紧张、烦躁、兴奋,对应地会产生焦虑;情绪的唤起程度低,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悲观,对应地会产生抑郁。

看来古人说的话没有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水满则溢,日满则亏;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水满自流,箍紧必炸”这些金玉良言告诉我们,凡是要保持平衡最好,要适当有度。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心理成分多少是属于适当?

做“地三鲜”的食材有量的标准,心理的诊断与评估也有一个标准。

这些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标准来自于经验的总结、各种复杂心理统计分析的结果。

例如:在测量是否有抑郁症状时,会根据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来编制相应的题目,主要考察来访者:

在情绪上,是否出现情绪低落;

在认知上,是否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在意志上,是否出现行为减退等。

虽然我们不能像做“美味地三鲜”一样知道土豆、茄子、辣椒、油盐酱醋各几何一个绝对的数值,但是我们却可以知道给不同心理成分进行程度上的划分,得到一个相对的数量上的结果。

例如,在测量是否有抑郁症状时,有量表中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我的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楚”;“我要哭或想哭”;“*我做事情像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题目

偶或无

1分

有时

2分

经常

3分

持续

4分

1.我感到情绪沮丧、郁闷

____

2.*我的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楚

____

3.我要哭或想哭

____

4.*我做事情象平时一样不感到困难

____

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偶或无”“有时”“经常”“持续”;在统计计分的时候给“偶或无”指派数字“1”;“有时”指派数字“2”;“经常”指派数字“3”;“持续”指派数字“4”;得分越高,代表状态越差,患上抑郁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补充说明:标*的题目是反向计分,例如“我的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楚”这个选项,如果您选择了“偶或无”,那么就不是计“1”分,而是计“4”分啦。)

这是在心理测评中常见的一种设置,心理测评学家,为了更加有效、准确地测评出心理,想了各种窍门儿=“坏招儿”。

例如一些测评量表中,在问同一个心理特点时设置完全相反的题目或者完全无关的题目,如果你不留神或者随便乱填,最后会显示你在说谎骗人,这就是诈病因子,那么测评最后就无效的;还有通过设置不同的题目来提高测评的真实性,也会通过设置多道问同一心理特点的题目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如果仅仅一道题目中你的选择得了“4”分可能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你在一份有20道关于抑郁的测评量表中有90%题目的选择得了“4”分,那么就能说明存在一定问题,就如同给“地三鲜”加盐,本来2g就刚刚好,加4g可能略微咸了点,结果你给加了20g,这个菜就咸得不能吃了,肯定谈不上美味。

/

04

/

我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

从不给我做心理测评,正常吗?

给心理测评的对象指派数字,有了数值大小的区别,心理健康程度、问题严重程度就有了区分。

就如同体检时,各项指标反应出你的身体状况,会提醒你可以继续保持哪些生活习惯,要改掉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哪些又是需要药物治疗,哪些需要紧急手术一样,当“心理”更大程度上变得可测时,通过测评也能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得到临床实证的心理评估工具越来越多,使用频率变高,心理测评越来越成为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一所心理咨询机构如果有完备的心理测评系统,这也是该机构专业性的体现。

心理测评可以在心理咨询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心理咨询的初期,心理测评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初期评估的辅助工具,有些信息可能来访者和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还未涉及到,但是在测评量表填写的过程中却被收集到,这部分信息就可以成为咨询的补充,为咨询师了解来访提供可量化的参考指标,在青少年咨询或者家庭咨询中,咨询师通常除了给来访者本人开测评量表外,也会开一份测评家庭功能的量表给来访的父母或者可能对来访者产生较大影响的家人填写,这样咨询师不仅可以了解到来访者本人的情况,也可以了解来访者所处的家庭环境,从而找到影响来访者的更多方面的原因,节省宝贵的咨询时间;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测评了解前一阶段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当咨询遇到瓶颈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测评了解是哪些原因影响了咨询的进展,帮助找到推进咨询的线索;

在心理咨询收尾阶段,通过再测可以了解来访者心理状态,为判断是否达到心理专业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就拿因考试焦虑前来咨询的来访者来说,既可以通过使用《TAS考试焦虑量表》帮助孩子了解考试焦虑的原因:

是担心考砸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

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

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

出现身体上的症状,例如发抖、呕吐等?

也可以在咨询的过程中用这份量表,通过看量表测评结果数值上的变化,咨询师可以了解咨询对来访考试焦虑的改善情况,是否需要转变咨询方式,或者继续原来的方案,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变化过程,

在咨询结束后,再通过重测,来访者看到自己不断降低的焦虑程度,也会对其形成的心理强化,他对管理自己的考试焦虑会更有信心。

因此,可以告诉你的是专业的心理干预工作通常是需要给来访者做测评的,并且可能还不止做一次!

可能有些孩子是担心考砸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

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

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

更严重的已经出现身体上的症状,例如发抖、呕吐等,那么就需要根据孩子不同原因导致的考试焦虑进行心理疏导。

在考试结束后,紧绷的神经可以放松一下了,也同时需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喔~

作者简介

周若曦

华东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硕士(临床与咨询方向)

国家执业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应用心理学会会员

儿童专注力训练培训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助理社会工作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