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明朝年间,扬州江都有位老秀才,叫王三胜,妻子早亡,只有一女,名叫惠芳,年方十一岁,长得标致漂亮,聪明懂事。三胜无以为业,只靠坐馆教书,从小教便教惠芳读书写算,颇为上进。人们都说,只可惜惠芳是个女儿,否则肯定是个状元苗子。
邻居深知惠芳德行,都想娶她为妻,但三胜有些清高,觉得以女儿之才貌,必须要找一个会读书的才能相配。
(一)
当年,王三胜在李家开馆,李家有个女娃,年纪与惠芳相当,附近有个后生叫任贤,也跟着一起来读书。
任贤的父亲叫任乾,是个贪财啬吝之人,母亲姓王,也是粗鲁之女,没想到却生了任贤这样一个好儿子。
自从到李家读书,任贤学业精进,加之有王三胜的教育,任贤不到十二岁,便已经会舞文弄墨,行事肃然就有些狂放。
有一次,任贤写了首诗给李家女子,意思有些轻薄,女子看不懂,便给了父亲,李父看后勃然大怒,便责怪三胜管教不严,三胜生气,便让任贤罚站。
恰巧王三胜的好友郭秀才路过,看到任贤被罚站,便问王三胜怎么回事。三胜把此事告诉郭秀才,老郭看完他的诗,竟然赞道:虽然有些轻薄,但却非常有才情,又随机考较了几句,任贤都是对答如流。
郭秀才知道任贤是个人物,便想给他作媒,想让他娶李家之女。李父听后,有些为难地说道:任贤虽然有才,但小女福薄,已经许了人家,不能从命。
郭秀才不死心,又对三胜说道:东家不成,便求西家。你家女儿惠芳,与任贤才貌相当,何不招他为婿?
三胜正有此意,但心中顾虑,说道:我是儒家,他是富家,只怕人家不肯。
郭秀才说:也许他们是天作之缘,我看未必不成。我亲自去任家提亲,估计任乾也不好推托。
随后,老郭便择了个吉日,亲自到任家说亲。可能任贤与惠芳是天生姻缘,而且任乾见郭秀才亲自作媒,倍感荣耀,加上王三胜说聘礼可以从简,这正合了他的脾胃,所以没费什么事,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等到任贤十九岁的时候,便与惠芳完婚,郎才女貌,相得益彰。婚后惠芳孝敬父母,任贤专心苦读,到二十二岁的时候,任贤以儒士科举,中礼记经魁,把任家夫妻乐得合不拢嘴。
见任贤高中,亲戚好友都来祝贺,有送钱的,还有请客的,人们在任乾面前各种恭维,任乾有些得意忘形,说了许多“苟富贵、无相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过头话。
听了这些话,有些人就不舒服,故意在背后讽刺他:乳臭未干的孩子,懂得什么文章,偷个举人就不错了,还想中进士,真是痴人做梦。
这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任乾耳朵里,待任贤会试出发时,他当着亲友邻居的面说:儿子,你一定要为爹爹争口气,挣个进士回来,如果不用心,到时可要被人耻笑!
任贤说:中与不中,自在天命,别人笑话什么。
任乾便把听到的风言风语对儿子说了,任贤是孩子的脾气,生气道:真是狗眼看人低。别的不好说,但若要论文章,我任贤不是自夸,信手拈来,定当高中。众亲友作个见证,我若不中进士回来,你们拿烟灰涂我个黑脸。
亲友们都佩服任贤有志气,说了不少祝福的话。
因为有了当日的许诺,任贤学习更加用功,很快到了会试的日子,任贤打起精神,一场、二场发挥很好,心里高兴,便找了几个好友把酒庆祝,没想到乐极生悲,酒喝大了,等他被家仆叫醒参加考试时,贡院已经关门了。
当时的考官看了任贤的卷子,准备拟为第一,而且看了二场,更是有了信心,但没想到三场却不见人来,只好叹口气,将任贤的名字划掉。
任贤没有赶上考试,只能算弃权。但考虑自己当初在亲友面前说了大话,无颜面对家乡父老,而且亲人还好说,关键是被那些背后小人看了笑话。
任贤心想:在家也是读书,在外也是读书,不如找个幽静的地方,再读上三年,只有高中,才能找回自己的脸面。
任贤又想:父亲嘴太碎,如果写信回去,父亲肯定会给别人看,那一样还会被人笑话。不如先断绝书信,等高中后再回家报喜。
这就是读书人,年轻气盛,就因为几句话,便没脸回家,即便不回,也应该给父母妻子写封信,让家里放心,可任贤就是意气用事,差点把一个家给毁了。
(二)
任贤到西山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住下,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到了西山,任贤在菩萨面前许愿:若此次不能金榜题名,决不再见江东父老。自此闭关读书,谢绝一切来往。
且说任乾知道会试已经放榜,在家等着来报喜呢,可别人家的都到了,自己儿子还没有消息,他知道高中是不可能了,但是儿子也没有回来,而且书信也没有一封。
任乾找人四处打听消息,都没有找到儿子的下落。忽然有一天,有人传来一个凶信,说任贤已经死在京中了。其实别人也不是传假消息,只是与任贤同期会试的,里面也有一个西安府举人任贤,因为不中,得病而死。
如果任乾是个明白人,应当派人问清此事,但任乾却是个不通文理之人,竟然信以为真,这下可是哭倒了惠芳,哭坏了王氏。任乾心里更加难受,自不必说。
连岳父王三胜也非常伤心,说:可惜了少年英俊,真是有才无寿。
于是与亲家公商议:女婿已经中了举人,不可失了体面,应当招魂设祭,开丧受吊。料想同去的家人肯定无力扶柩回乡,还需派人送盘缠到京,收拾归葬。
任乾按照亲家的主意,先挂孝开丧,然后再派人拉回灵柩。自此,亲戚好友都以为任贤已死。
正在这个时候,扬州先是发生水灾,接着又发生瘟疫,惨不忍睹,官府设法赈济救灾,便分派大户,任家也在之列,经过几番折腾,任家家业败尽,童仆走散,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王三胜在本地无法开馆,便跑到安徽坐馆,暂度荒年。
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当初任乾家里富裕的时候,虽说有些贪吝,但还要些脸面。但现在家里一贫如洗,便嫌媳妇在家吃白饭,夫妻商议道:儿子虽是举人,但死人庇护不了活人。媳妇年纪尚小,也没有孩子,守寡在此,终须不是长计。听说古时公主也有改嫁,命妇也有失节,何况一个举人的妻子,不如把她转嫁别人,不仅能得些彩礼,还能省张吃饭的嘴。再说在这荒灾之年,好端端的夫妇,都有拆散转嫁的,更何况寡妇改嫁,肯定没有人笑话!
妻子说:这正是救灾之计。但惠芳平日孝顺,看她性子也是个执拗之人,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如今不如先不说,悄悄找个人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时也可以少费口舌。
于是,王三胜就暗地里托人说媒,那些媒婆平时也知道惠芳的品行和容貌,都想替她找一个富家来成亲。
(三)
没过几天,还真找了一个富家子弟,姓韩名善,江西人,家里世代在扬州贩盐,家产丰厚,性子豪爽。韩善刚好三十岁,好酒喜色,家里妻妾三四十人,美婢六七十人,经常领着妻妾,坐船往来两地,确实是个巨商。
韩善听说惠芳美丽贤惠,多才多艺,愿意出白银百两,娶她为妾。任乾听说他们肯出银子,喜出望外,便与妻子找到惠芳说:惠芳,你自到我家,多谢你孝顺贤惠,可惜我儿子命不好,年轻早逝。我们两个狗骨头命穷,没有关系,但不忍心让你跟我们受苦,不如趁年轻,转嫁一人,生儿育女,强如在此守寡。现在正好有个盐商,愿意娶你,明天便来下聘,后天就要过门,你的东西自己收着,我们不要你一件!
惠芳听后,如晴天霹雳,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哭道:我十一岁定亲,十九岁嫁入任家,成婚三年,没想到丈夫却英年早逝。听说丈夫已死,我本想一死了之,但想我死后,一是公婆无人赡养,二是家仆未归,丈夫死信存疑。如果真是这样,我愿意终身伺候公婆。但为什么二老竟强令儿媳妇改嫁?我虽然出身低微,但也知些书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请你们不要逼我,如若让我失节,我只有一死。
任乾只想要那一百两银子,哪里还管她说什么!
说道:惠芳,你有志气,肯为我儿子守节,我们知道你是好意,但现在家里贫穷,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况且这种灾年,哪家不是卖儿卖女度日,我们也是无奈才想出这个主意,希望你能同意,待我们收了这些彩礼,度过荒年,也算是你尽孝了。
惠芳听后,知道此时公公眼里只有银子,再说也是白费,便说:既然公婆主意已定,我不好违逆,只好忍耻再嫁。但明天受聘、后天成婚,都是吉日,啼泣不祥。我现在有两件衣服,想换些三牲祭礼,今天就在丈夫灵前祭奠一番,以表夫妻之情。
任乾见状,以为惠芳已经同意,便随惠芳回房取了衣服,高兴地去置办物品了。
谁知惠芳死意已决,在家大哭一场,然后对婆婆说:自今以后,您和公公多保重,我就不能再伺候你们了。
婆婆说:惠芳,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不起你了。
惠芳含糊答应,便回房间了。
婆婆心想:惠芳的举动,也不像真心肯嫁,别弄出什么事来!便暗中跟去查看,只见惠芳关上房门,摆开了上吊的架势,婆婆一看,惊得魂飞魄散,使劲推门也推不开,此时正好任乾回来,见媳妇要上吊,吓得赶紧撞开房门,此时惠芳已经踢倒椅子,挂在上面了。两口子赶紧把她放下来,一顿掐救,惠芳这才醒来。
惠芳醒来哭道:你们为什么要救我!
婆婆也哭着说:这件事虽然是公婆的意思,便肯与不肯都在你,何必自寻短见!
惠芳说:你们让我改嫁,也是好意。但是我幼年丧母,早年丧夫,孤穷之命,估计也没有好的去处,与其在这世上苟活,不如今日死得干净!
婆婆说:此事不急,我们从长计议!
虽说此话,二老也不知道惠芳听没听进去,还怕她有个闪失,所以两人不敢大意,日夜防守。
任乾两口子私下商量:这事不好办了,虽说王三胜在安徽坐馆,我们最好还是写封信告诉他,否则万一惠芳有个三长两短,他以后赖我们逼人改嫁而死,那可是要吃官司的,还是稳妥一些较好。
妻子又说:媳妇常说自己有个李姨娘是个孤孀,自己的女工都是她教的,去年儿子高中的时候,她也来喝过酒,不如找她过来劝劝惠芳,说不定能有效果。
任乾听了妻子的话,便去找李姨娘,并向她说明了来意,李姨娘说:外甥女还是年轻啊,只知道夫妻情深,哪知道守寡的苦楚?
任乾听了这话,感觉有戏,就央求她过来劝惠芳改嫁。李姨娘也担心惠芳有个三长两短,所以决定过来劝劝,但是成与不成,也不好说。
(四)
任乾回家不久,李姨娘就找上门来。惠芳过来拜过姨娘,见了亲人,觉得格外伤心。
姨娘说:你怎么哭成这个样子,再这么下去,会哭坏身子的。
惠芳说:我已经不想活了,还顾得什么身子。
姨娘说:你不要任性,夫妻恩情虽重,然而死生有命。我当日丈夫去世,也准备以死相从,但死而无益,所以活到了现在。
惠芳说:姨娘,当时没有人逼你,所以能够苦守清节,我虽然不才,也有守节之志,但无奈公婆逼我改嫁,我又不能不听,所以只好以死相对。
姨娘说:我知道你家里的情况,所以来看你。如果死了有用,我就不劝你了,只可惜死而无用,那不是白死了。
惠芳说:以身殉夫,有什么有用无用的!
姨娘说:你听我慢慢跟你说,你觉得有道理就听,没道理的话,你再做打算。
姨娘缓缓说道:女子为情殉夫,本是正理,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死板。古时有许多妇人,丈夫死了,自己也寻短见,这叫烈妇;虽说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然而却比不过节妇,你知道为什么吗?
姨娘接着说:这烈妇好当,都是一时激愤,而节妇呢,从少到老,要经历多少寒暑风霜、独守空房!但自始至终,冰清玉洁,这难道不比烈妇强吗?
惠芳说:我也不想死,只因为公婆逼我改嫁,才有了这个念头。
姨娘叹了口气,说道:做节妇的,难道不知以身殉夫,反得清静?虽说丈夫已死,但上有老下有小,夫妻都死了,老人谁赡养,孩子谁照顾?所以节妇也是为了大局,不得已而为之。你虽然没有孩子,但上有公婆,理应代夫赡养,养老送终。但现在正值灾年,为了一口饭,他们也是不得已才逼你改嫁。倘若你一死了之,公婆既得不到聘礼以养余生,你也不能代夫赡养老人,恐怕在九泉之下,也有遗憾,这便是死而无用的道理!
惠芳听姨娘说的有道理,问道:那据姨娘所见,现在我该怎么办?
姨娘说:依你现在的情况,不如顺从改嫁,拿了彩礼作为公婆养老之资,你到了夫家,实话告诉他们,只是公婆逼自己改嫁,不是自己的本心。如果遇到开明的夫君,他可能成全你的名节,即使遇到个好色之徒,强逼失节,那时再死也不迟。这样,不但公婆不会失望,你的孝义节烈之名也可兼得,这便是死而有益。
惠芳听后,豁然开朗,起身拜道:姨娘高见,我明白了。
随后,李姨娘出来对任乾说:惠芳已经同意改嫁,你只管受聘就行了。只是主婚改嫁,你管没得说,但任家的媳妇,却也是王家的女儿,更何况王三胜也是个硬气之人,此事若不通知他,后来可能留下埋怨,最好还是写信知会他一声。
任乾听说后,非常高兴,当时就草书一封。此时惠芳说:我也要写封信给父亲,一起寄过去吧!
任乾着急的不行,随后便让媒婆催促韩家下聘礼,韩善即日纳聘,择日过门。
话说这个韩善,虽说家事不错,但早年丧母,由继母于氏抚养长大。于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将韩善视若己出,韩善也待他如亲娘一般,凡是继母说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韩善与惠芳结婚那天,韩善因为太过高兴,入洞房的时候喝醉了,被抬回房间时已经烂醉如泥。而惠芳本来就忐忑不安,见韩善喝醉,才心安很多,自己一个人合衣秉烛坐了一晚上。
第二天,韩善醒来之后,才知道委屈了新娘,心里非常过意不去,正待要找惠芳道歉,只见于氏召唤他们前去拜见。
于氏见了惠芳之后,感觉特别亲切,便聊了起来,因为是同乡,很有共同话题。惠芳心想,何不趁此机会,向于氏说明真情,于是双膝跪地,拜道:惠芳有苦衷想告诉您,请婆婆原谅。说完便泪流满面。
于氏见状,赶紧扶起惠芳,问她有什么难言之隐,惠芳将自己的情况详细告知,并说道:走到这一步,全是形势所逼,还请婆婆能够大发慈悲,保全我的节操。
于氏说:你在任家,节操可保,但现在已归韩门,怎么来保?
惠芳见于氏没有周全的意思,顿时声色俱变,说道:自从前夫死后,我便有捐生之意,之所以没死,是因为古时苏公有焚券之举,韩琦有还妾之事。现在令郎广行仁德,且妻妾如云,少我一个不少,您何不效仿二公种此阴功,以全我孤穷之节?如若不能,惠芳只能以死相报。
韩善本来是冲着惠芳的才色去的,但听了惠芳这番话,特别吃惊,因为继母在旁,自己也不好说话。于氏见惠芳面如死灰,心想:若是硬来,惠芳肯定要寻短见。若死了,她是保全了名节,但反而给了儿子一个不义之名。如果有奸徒借机生事,虽对我家没有大害,但恐怕也少不了缠扰。
于氏说道:你志气虽然可敬,但是既然来了我家,就是韩家之人,如何能让你如意?
她又对儿子说:你媳妇一时想不通,且暂留下陪伴我,让我慢慢劝导她,到她想通之后,再把她还给你!
韩善听从母亲的安排,就先出去了。于氏对惠芳说:你我本无瓜葛,婆媳之事也虚,现在我们即将西行,你且暂时伴我,可保全你不破坏名节。
于氏又问:你既然读书识字,可会写算吗?
惠芳说:从小练习,比较娴熟。
于氏说:这样最好。我家出货的账目,皆由我管,你既然会写算,可代我管理。
自此,惠芳朝夕不离左右,与于氏情同母女。
(五)
又过了几天,韩善起身归家,领着众妻妾一船,于氏与惠芳坐另一条船,离开扬州,奔家而去。
且说任贤在西山读书,不觉过了三年,当年参加会试,中了进士。报信的跑到任家,把任乾夫妇吓了一跳,这才知道儿子还活着。连忙将灵位烧掉,又后悔把惠芳嫁了出去。别人报进士,喜不开言,而任家却是有苦难言。
且说任贤高中之后,谋了一个职位,便请假回乡探亲。等任贤回家之后,只见父母,不见妻子,便问父母,两口子只能把实情告诉任贤。
任贤听后,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非常埋怨父母。又想道:这惠芳平时自称知书达理,为何改嫁?可见平时所说的忠孝节烈,总是浮谈,一旦临事,方见真假。
因为听说父母曾央李姨娘劝说惠芳,任贤就去找到李姨娘,想详细询问当时的情况。李姨娘将任乾逼嫁、惠芳自缢,以及自己劝说惠芳的事情都告诉了他。说道:惠芳心如磐石,真是个好姑娘,可你虽为了功名,也该写封信安慰父母和妻子。否则她怎么会误听死信,徒生意外!
任贤听说惠娘誓不改嫁的情况,竟哭了起来,非常懊悔自己不成熟的行为。
回家之后,郭秀才求见,两人相拜后坐下。郭秀才知道他心情不好,只说当年见其有才,现在果然不失所望。
不提这段还好,一提这段任贤更是触景生情,说道:唉,可惜王岳父招了忘恩之婿,任贤娶着再嫁之妻。
郭秀才说:这事情我都知道,现在尊夫人改嫁,你也不要过度责怪父母,不如放平心态,顺其自然。你小时候上学的李家之女,现在望门守寡,如果你不嫌弃,可以续此良缘,不知道意下如何?
任贤说:我因一念之差,致使家中大变,现在心里焦急,哪有这份闲心。而且朝廷催我到江西公干,即日起程。
说完,郭秀才也不便多留,便起身告辞了。
且说任贤起程前往江西,路过瓜舟闸口,行到金山,便让停船到山上游览,到了山上,无意中在一块石壁上看见一首诗:
一自当年折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作黄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再看署名,竟然是扬州举人任贤之妻惠芳所题。当日惠芳陪于氏回家,正好路过此地,惠芳感慨,于是留下此诗。
任贤看后又惊又恨,方知惠芳立志守节,李姨娘之言,果然不差。但妻子已落入他人之手,无从寻找,心里如万箭攒心。
此时任贤已经无意观景,随后下山上船,没用多长时间,便到了江西。任贤抬头望见沿江停了不少盐船,忽然想起盐客多在江西,惠芳很可能也在此地,便让人细心打探。
到了江西,不少人来拜访任贤,其中一位是同榜进士钱某,现在是江西的布政使,两人见面,互相吹捧了一番,钱某见任贤心不在焉,便问他有什么心事!
任贤从袖子里取出惠芳所题之诗,给钱某看,并诉说了三年来家里的变故。
钱某看后,思索了一会儿说道:现在您是朝廷命官,派人寻访嫁妻,怕有损声名,不如我找个干练之人,替你慢慢寻找。
任贤一听,赶紧拜谢了钱某,钱某叫那位干练之人相见,原来这人是钱某的贴身家仆,外号老苍头,任贤问他如何寻找妻子,老苍头说“你看看便知道了”。任贤不便再问,忙让家人取了些银子送给他。
且说老苍头熟读了惠芳的那四句诗,便驾了一条小船,以卖酒之名在盐船旁边转悠,叫一声卖酒,便唱一遍惠芳写的诗,如此弄了两三天,连盐商们都听烦了。
这一天,老苍头摇船经过一只盐船,只见那只大船上有一位女子招手,老苍头看见后,摇船走到近旁,这位招手的正是任贤的妻子惠芳。
原来韩善自前年回家之后,因为酒色过度,生了病,在家治了半年方才痊愈,这才带着家眷到扬州盘账,惠芳因为想回乡打探父亲的消息,便和于氏一起跟了过来,没想到正遇上任贤寻妻。
只见惠芳低声问老苍头:你是何人,为何老是唱这首诗?
老苍头说:钱布政使派我打听任进士妻子惠芳的下落。
惠芳吃了一惊,说道:任贤早就死在京中,为何现在还在?
老苍头答道:那个死了的任贤,是西安的举人,不是进士。
惠芳听后,心中一喜,说道:任进士现在哪里?
老苍头一指远处的大船,说那船上便是。
惠芳说:我便是任贤的妻子惠芳,昨天就听到你在唱这道诗,只是船上耳目众多,不便相问。我如今想跟你回去,事不宜迟,就定在今天晚上吧。
老苍头听后,赶紧掉船回去报告给任贤,任贤听后喜不自禁。
晚上,任贤找了一艘快船,安排老苍头前去接应惠芳,惠芳在水手的帮助下,悄无声息的上了快船。没过一会儿,任贤便见到了惠芳,两人相见,分明像在做梦一样,悲喜交加,各诉衷情,任贤又重赏了老苍头,并写信感谢钱布政使。
(六)
而另一边,韩善见惠芳丢了,便派人寻访,才知道她前夫不但没死,还中了进士,出差至此,把惠芳偷回去了。
韩善将此事告诉母亲:没想到这个惠芳还是诰命夫人,看来有福分的人,确实有骨气。当时她以死守节,现在归去,白璧无瑕,真是给前夫争气。
于氏说:当日我见她言辞激烈,所以才委屈你,保全她,那时若要死了,你可就沾上是非了。而且我让她管理的财物账目,清清楚楚,丝毫不差,这也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韩善说:惠芳在这里住了三年,她自己说坚守节操,恐怕别人不会相信,我想去见见任进士,表白一番。一则显得她贞烈,二则表母亲保全之意,三则说明我没有坏她的贞洁。
儿子这么懂事,于氏当然同意。
随后,韩善便拜贴求见任贤,惠芳知道后说:他是富商,你是进士,他肯定是害怕你心存芥蒂,所以才来示好。这个人也确实有可敬之处,我初至他家,只见过他两次,他能听从母亲的,从未为难过我。如果落入别人之手,可能就不是这样了。今日你若见他,不要怠慢了他。
韩善见过任贤之后,所说内容竟与惠芳想的一样。惠芳感念他们的恩惠,而且还白吃白穿了人家三年,便让任贤备礼答谢了他们,特别是写信感谢于氏的保节之恩。
事情办完之后,任贤便带惠芳回家。任乾夫妇知道儿子回来了,便在门口观望,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任贤竟然把惠芳找回来了。
任乾此时心里却非常紧张,为什么?
因为他怕儿子埋怨自己把惠芳卖了,便又没经过他的同意,把李家那个寡妇娶了回来,只等任贤回来,以赎当年逼嫁媳妇的罪过。
惠芳见过公婆,说道:媳妇不能侍奉,朝夕想念,不知公婆一向可好?
任乾夫妇满脸愧疚,因为心中有事,也就没有过多的寒暄。
随后,任乾赶紧把郭秀才找过来,告诉他惠芳回来了,问现在这个李氏寡妇怎么办?
郭秀才笑道:这是好事啊,既然正妻已归,就让李氏做二夫人就行,没什么可为难的。
把此事告诉任贤后,任贤因为对惠芳有愧,死活不答应。
郭秀才说:如今的豪绅,哪个不是三妻四妾,你再娶一妾也不为过,惠芳有贤德,肯定不会为难你。再说你父亲已经把李氏娶回来了,你难道再给人送回去?
任贤见说不过,只好答应。
没过多长时间,王三胜也从安徽回来了,他之前确实收到了任乾和惠芳的书信,但因为气愤任乾的不耻行为,所以就不想回来见他们。后来他知道女儿守节而归,就想回来好好羞辱任乾一番。
只见王三胜说:现在小女有了五花官诰,你可卖不得了。
任乾羞愧的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老汉虽然当初逼她改嫁,但如今远近都在传她贞洁,这也是我的功劳,大家扯平了。
众人哈哈一笑,这事情也就过去了。
后来,任贤官至侍郎,与惠芳和李氏相敬如宾,两人各为任贤生了一儿一女。韩善因为病过一场,不再放纵酒色,生意越做越大,母亲于氏广施恩德,活到88岁寿终。
(七)
多听说儿女不孝,少见父母不贤,故事中的任乾夫妇确实不怎么样,但生了一个好儿子。任贤虽说后来得势,但因为意气用事,差点毁了惠芳一生的幸福。
惠芳改嫁,放在现在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古代,却是一件关乎生命的大事,这都是封建思想作祟。虽说如此,但惠芳的节烈、委屈求全,确实让人佩服!
当然,惠芳即使再节烈,如果不是遇上韩善和于氏这样的善人,估计早已命丧黄泉,所以说为什么韩家生意越做越大,为什么于氏能够长寿,都与他们一心向善有关,这便是善报。
总之,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一心向善,相信总有翻身的一天。
不管遇到什么,都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只当这些苦难是上天对我们的磨炼,相信苦难总会过去,正是那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