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三鲜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要5克一天不开火,三餐盐几克我们 [复制链接]

1#

16:21

花酱爱加班

加了好几天班终于要放假了哈哈哈哈开心

我还在忙减盐周的宣传呢

……减盐周是啥?

“”=“就要5克”。今年9.15-21是第一个减盐宣传周哟

原来如此,其实…我想说减盐真的有必要吗?吃了这么多年也没觉得有问题……

告诉你一个数据哦

16:21

花酱爱加班

很专业嘛

根据年监测,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10.5克

这么多?超过两倍还不止啊

其实减盐是为了减钠。钠盐吃多了会容易得高血压、心脏病、中风……

瑟瑟发抖.jpg

就问你怕不怕!

16:21

花酱爱加班

可是5克盐是多少,我没概念…你也知道我的选项一般是食堂和外卖

你真想知道一日三餐吃了多少盐?

想啊,你有办法?

嘿嘿是的……

有点期待

需要你配合

于是……

外人看来是这样的

阳光明媚,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忙了一上午,到了美好的午休时光

下班啦,辛苦工作一天,吃点好的犒劳自己

其实,她的三餐都变成了实验对象……

实验小组决定:用盐度计测量并计算三餐中每一道菜的含盐量

每道菜先后经过了

料理机充分打碎

适量加水

盐度计测量

以及倒进下水道的命运

中间黑色的仪器就是盐度计

用料理机将菜肴充分打碎

用盐度计测量(这是一张有味道的照片)

……

此处省略更多暗黑的测试过程照片

结果如下:

(测试对象均为照片中展示的分量)

早餐钠盐含量:

菜包:3.39克

豆浆:3.48克

茶叶蛋:1.93克

午餐钠盐含量:

千张包肉(含咸菜):11.98克

配菜(辣白菜及榨菜):5.74克

晚餐钠盐含量:

蚝油生菜:0.74克

牛肉羹:3.16克

番茄炒蛋:0.73克

红烧肉固体部分:2.25克汤汁部分:1.07克

一日三餐加起来,一共含有34.47克钠盐!

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陷入了沉思……

“怎么可能?一个茶叶蛋有这么多盐?”

“太可怕了吧,这一个菜就超标了啊。”

“我们的仪器出问题了?”

“这……真是不测不知道。”

但是经过校准和反复测试,我们确认盐度计并没有问题,

实验结果有参考意义。

1.本实验所用菜品来自早餐店及外卖,测量的钠盐含量是全部菜品的总含量,不考虑具体情况中的个体摄入量。

2.菜品中包括咸菜等腌制品,腌、熏类制品属于高盐食品。

3.盐度计测量的是Na离子浓度,乘溶液体积得到钠盐含量。

4.本实验属于科普实验,所测算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16:21

爱加班的花酱

实验结果出来了……

是吗怎么样啊?

?!!竟然有这么多盐?

我也没想到啊

我要喝口水缓缓……

我觉得你需要这份减盐贴士……

减盐小贴士

1.点菜时,可要求饭店和外卖店少放盐,有条件的尽量选择低盐菜品,少吃腌、熏制品。

2.点菜时,多选择清蒸、清炒、清炖的菜品,少选使用酱油、蚝油、豆瓣酱、沙拉酱、番茄酱等调味品的菜品。要注意的是,甜、酸、辣等味道会掩盖菜中的咸味。

3.增加自己动手烹饪的机会,选择控盐勺和有刻度的盐罐。

4.吃菜时,避免喝菜汤,因为盐溶于水,经常喝菜汤容易让人在无意中摄取过量盐分。

5.如果前一餐吃得比较咸,下一餐可有意识地选择低盐、无盐的食物,控制一天的钠盐摄入。

我们的口味都不是一天形成的,气候、地域、家庭习惯都影响着我们对“咸”和“淡”的判断标准。

有人说,我吃了这么多年啦,改不过来了。其实,口味是可以改变的,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减盐,绝对值得一试!

何况,新鲜的食材自有它鲜美独特的味道,统统被一个“咸”字掩盖就太可惜了~

5克盐≈半个矿泉水瓶盖的分量

减盐宣传周核心信息

(一)饮食中钠盐含量过高会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二)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

(三)家庭烹饪少放盐和酱油,学会使用定量盐勺。

(四)减盐需要循序渐进,可以用辣椒、大蒜、醋、胡椒为食物提味,逐步改变口味。

(五)少吃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六)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

(七)减少使用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沙拉酱、番茄酱等调味品。

(八)多选择新鲜的肉类、鱼类、蛋类,少吃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

(九)盐可能隐藏在你感觉不到咸的食品中,比如方便面、挂面、坚果、面包、饼干、冰激凌等,要警惕这些“藏起来”的盐。

(十)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盐,有条件的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实验小组:

杜晓甫

F叫瘦

赖大师

Penny

晓乎

感谢赖大师的料理机大力支持:)

来源

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健教所

编辑

Penny

嗨,你还在看吗?

文章已于修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