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前言
韶山毛泽东旧居正前方4公里处,有一个苍翠群山环绕的小村庄“东茅塘”。一条小溪从身后的“滴水洞”中潺潺流出,穿过一截短暂的田埂路后,一排简陋的土砖平房展现在眼前。
农户们养的的母鸡咯咯地叫着,猫咪们在太阳下惬意地舔着胡须,谷底里有几户人家正在辛勤的劳作,这样一幅温馨的农家画面,让人不禁心旷神怡。穿过谷地,一个简陋的房屋映入眼帘。
(毛泽东韶山故居)
屋顶上的小青瓦已经褪色,几节凹凸不平的阶基,杂草丛生的禾坪,衬得这间小屋格外凄凉。屋内陈设简陋,孤零零的几件家具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出现裂痕,但是仔细一看,这个寒酸的小家却十分整洁。
堂内正中央,镜框镶着一幅毛主席的布画像,虽然看上去陈旧发黄,但是却完完整整地挂立着。屋内,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慢条斯理地忙活着,他长得高大却十分瘦弱,脸庞清瘦,眼窝凹陷,双目已接近失明。他就是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
毛泽连——当了一辈子农民
(右毛泽连和妻子)
毛泽连的父亲毛菊生是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的堂弟,小时候毛泽连家家境困难,毛泽东和母亲经常接济他们。而毛顺生是个精于算计的生意人,在他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毛顺生竟用低价将毛菊生家的田地全买了下来,对于父亲的这一行为,毛泽东十分不满,因此还大吵了一架。
从毛泽东这一代起,毛家共有十个堂兄弟,三人早夭,毛泽东轰轰烈烈地搞起革命后,他的一众兄弟姐妹受其影响基本都参加了革命。毛泽东排行老三,韶山人习惯称毛泽东为“主席三哥”,毛泽连是他的胞弟,排行老九。
年秋,毛泽东身体抱恙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夫人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毛岸青一同回乡协助毛泽东展开工作,建立起了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当时毛泽连年幼,虽然不懂毛泽东所做的这些事,但是他却知道三哥三嫂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干的也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事。
(毛泽连)
毛泽连十分敬佩毛泽东,而他也从小就怀着一颗雄心壮志,在毛泽东回乡的这段时间,他带头参加儿童团,当通讯员,还时常帮组织站岗放哨。一天晚上,军阀赵恒惕得知毛泽东回乡的消息后,指使他的县长弟弟带领了一队枪兵前来围捕毛泽东。
快到上屋场时,毛泽连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赶忙大声咳嗽高擎马灯,向毛泽东示警,毛泽东立马穿出后门隐藏在一片密林中,才得以脱险。不几天,这个县长又气势汹汹地来抓捕毛泽东,在农会骨干的帮助下,毛泽东安全脱险。
第二天毛泽东便动身离开韶山,来到了广州,而杨开慧由于协助毛泽东也成了敌人的抓捕目标。这天清晨,毛泽连挑着一副箩筐,箩筐内分别放着毛岸青和毛岸英,杨开慧则头戴布巾,穿着农妇的衣服,俨然一副小叔叔送嫂嫂回娘家的场景,就这样,四人光明正大的从敌人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
(杨开慧站着的为毛岸英)
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又在韶山呆了半年,这段时间,毛泽连基本天天都会和毛泽东相处在一起。而毛泽东也更加喜欢这个活泼机灵,小小年纪就正直善良的小堂弟了。
年,毛泽东回乡视察,短暂的停留后,就要离开。毛泽连依依不舍,哽咽着说道:“你这一去啥时候才能回来啊!”毛泽东虽然也不舍,但是在他心里国家重于一切,他坚定地说道:“30年后革命若未成功,我也无颜面见各位乡亲。”
毛泽东离开韶山后,毛泽连加入韶山地下党,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为党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年,毛泽连的姐姐毛泽建在作战中被捕,被残忍地杀害。
(毛泽东)
不久,湘潭县警察局就派出枪兵要将毛泽连一家抄斩,幸亏有乡亲们提前通风报信,他们才幸免于难。当时的毛泽连已经十六七岁,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追捕,毛泽连到处躲藏,在逃亡途中,毛泽连的左眼受了伤。但是他不能停下脚步,他知道作为毛泽东的亲属,一旦自己被抓,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生存下去,十六七岁的毛泽连流落他乡,为地主打工。他个高力气大,地主们自然愿意用他,但是毛泽连是通缉犯,地主们担心引火上身,不仅克扣他的工钱,还不愿给他提供住所。
没办法,毛泽连白天黑夜大都是以天为被地为床,时常经受蚊虫叮咬,下雨就躲到岩洞里。毛泽连的眼病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刚受伤后没有及时消炎,导致化脓,加上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渐渐地毛泽连左眼完全失明。
日复一日,眼疾越来越严重,甚至还波及到了右眼。因为眼睛的问题,他没办法加入党,继续干地下工作,他的革命道路也戛然而止。他没能像毛泽东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成为光荣的革命战士,最终当了一辈子的农民。
(毛泽东毛泽连)
“没入党不要紧,思想好就行”
年湖南解放,师师长知道韶山是毛主席的家乡,便前往打听毛泽东亲属的消息,他第一个就找到了毛泽连,此时的毛泽连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师长亲切地问他:“你和毛主席什么关系?”
毛泽连这些年为生计奔波,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地方,也是刚从这个师长嘴里得到毛泽东不仅活着还当上了主席的消息。“是堂兄弟。”“你多久没见毛主席了?”毛泽连迟钝了一下:“二十多年了吧!”
师长又略带骄傲地说道:“你知道毛主席现在在哪吗?”毛泽连摇了摇头。“毛主席已经由河北迁到北京了,你想去见见吗?”毛泽连听到这话十分惊讶,他自然是想见的,他支支吾吾:“自然是想......想见的,可是......”
师长猜到了毛泽连的心思,又解释道:“没钱不要紧的,你先把家务事安排好,咱们再动身。”毛泽连连连点头,22年来,他一直挂念着毛泽东,如今终于可以见面了,别提有多开心了。
一行人在路上耽误了二十多天,途中遇到了罗荣桓同志的家属,他们也要北上,到达湖北武汉后,湖南省政委让他们先在武汉住下,称:“再有几天就是开国大典了,这几天主席和领导们都比较忙,还是先别打扰他们去了。”
开国大典后,叶子龙立马就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简直不敢相信:“来客人了?是韶山来的?”毛泽东不敢相信,韶山那地方那么穷,新中国才刚成立,就有人找到北京来了,也太快了吧。
叶子龙兴高采烈地说道:“是真的呢,刚才罗老总家的秘书打来电话,现在他们正在罗老总家里哩!”毛泽东又赶忙问道:“什么时候来的?”“昨天刚到的北京。”毛泽东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又问道:“是哪两个客人呢?”
(毛泽东与叶子龙)
叶子龙摸了摸脑袋:“电话里说一个是您的堂弟,叫毛泽连,另一个......额,记不清了,好像姓李。”毛泽东兴奋地说道:“啊!是九弟润发来了!太好了!”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脸上的倦容也早已一扫而光。
第二天,工作人员就把二人带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一见面,毛泽东就上前亲切地紧握住了毛泽连的手:“你是泽连、润发九弟吧!”毛泽连的泪水不争气地掉了几滴:“是呀!主席三哥,我是润发呀......”
毛泽东连连点头:“好,好,二十多年没见,我想念你们,也想念家乡呢,乡亲们可好吗?”毛泽连声音颤抖:“好着呢,我这次和表弟李珂来北京,就是代表乡亲们来看望你的。”毛泽东这才注意到毛泽连身边的小伙子。
(老人为毛泽连)
他问了问李珂的情况,感慨道:“这么多年不见,我都认不出了......”说着眼中竟泛起了泪花,他拿起桌上的苹果递到两人手里,掩饰着自己的情绪。拉着两人坐下后,他又问:“你们怎么会住到罗荣桓同志家里去了呢?”
毛泽连向他前后解释了这一路上的事:“电话打到你家,你已经睡了呀!后来找到岸英,是岸英告诉你的吗?”毛泽连直言不讳,两人把彼此当家人,像往常一样交谈着,毛泽东也乐呵呵地笑着。聊了两句毛泽东便注意到了毛泽连无神的眼睛,他立刻问道:“眼睛怎么弄的?”
毛泽连向其诉说了前因后果,他遗憾地叹了口气,称自己不能加入共产党,也没机会继续为人民做贡献了。毛泽东安慰着毛泽连:“润发九弟,没有入党不要紧,思想好就行了!”
时隔多年,毛泽连也早已习惯了,他微笑着说道:“我听主席三哥的。”毛泽东欣慰地点了点头:“这样吧,你们今天留在这里,明天叫医院检查检查。”毛泽连连连道谢,有城里的医生治,他求之不得呢。
第二天,毛泽东便安排毛岸英和傅医院检查眼睛,临走前还嘱咐到:“医生说怎么治就怎么治,要听医生的话,不要罢死蛮。”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毛泽连的左眼已经完全坏死,右眼还能见到一点光,但是要治右眼,必须先挖掉左眼。
毛泽连先是不同意,但是一想到毛泽东的嘱托,犹豫了一会就答应了下来。一个礼拜后,毛泽连做完了手术,只有一只模糊的右眼的毛泽连什么也看不清,只能让别人服侍着,一连好久的住院生活让连年在田里干活的毛泽连实在难受。
(毛泽连)
他找来医生,嚷嚷着出院,医生只能给毛泽东打去电话,毛泽东嘱托着毛泽连:“医生说不能出院就好好住着,好好休息,不然以后还要做手术。”毛泽连只能乖乖地待在病房里。养了一段时间后,毛泽连右眼的视力恢复了很多。
医生建议给毛泽连左眼安一个假眼球,毛泽连让医生将毛泽东叫来,说是与他商量其实是想央求他让自己出院。毛泽东也明白他的意思,就准许他出院了:“能出院就让他出院吧,他在这里也呆不住。”
至于假眼球,毛泽东说道:“你可以自己拿主意,不过依我看,那只是一个模样,眼睛好了就行,假眼球没什么必要!还浪费钱。”毛泽连点了点头:“我听三哥的,不上了吧!”
(毛泽东和毛泽连一家)
“我是国家主席,不是毛家主席”
转眼,毛泽连和李珂二人已经在北京停留了两个多月,毛泽连不想再麻烦毛泽东,这天向他提起了回乡的事。毛泽东没有过多挽留,只是关切地问道他家里的情况,得知毛泽连母亲身体情况不好,毛泽东陷入了沉默。
过了一会儿,他又问道:“家里有油盐钱吗?”毛泽连如实回答:“家里孩子还小,负担重,油盐钱也不足。”这时李珂插话:“泽连家里生活很困难,您能不能帮他想想办法?”
毛泽东陷入沉默,三人都不在作声。过了一会,毛泽东语重心长的说到:“泽连的困难我知道,不过我现在是国家的主席,不是毛家的主席,我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民的困难,要为人民谋利,如果只考虑一个人的困难,我这个主席怎么当!”
毛泽连和李珂默默地听着毛泽东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毛泽连点了点头:“三哥,我们这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看你,不是为了让你帮我们解决困难的!”毛泽东欣慰了点了点头。
临走前,毛泽东一再叮嘱:“九弟,回去之后,有困难尽量不要麻烦政府,我要是能接济你一点我就尽量接济你,你要在乡亲们面前带个好头,不要事事麻烦政府。”
“最重要的,不能打着我的牌子找公家的麻烦,回去之后把生产搞好,努力过上好日子。为了革命咱们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同志,我们可要对得起他们。”毛泽东语重心长,句句刻在了毛泽连的脑子里。
此后,每年毛泽东都会从自己的稿费中抽出块来帮助毛泽连一家。年,毛泽东在毛泽连寄给他的信中得知他母亲病重,他因为忧虑过度眼病加重,又弄伤了脚,他害怕自己就这么倒下,那这一家子人该怎么办,无奈之下,他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进京医治。
毛泽东十分焦急,他有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些给毛泽连,也表达了自己的挂念之情,但他拒绝了进京这一请求,只是叮嘱他要在家好好养病。毛泽东深知自己身为一国领导,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
他要照顾全国人民,他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滥用职权,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他有愧于人们这是他的原则。毛泽连理解三哥的做法,他没有任何不满,只是默默的将这封信收了起来。
晚年,毛泽东虚弱的躺在病床上,他将女儿李敏和李讷叫到病床边:“我快不行了,有件事你们要去做,家乡里你们还有两个叔叔吃不饱饭,要经常去看看他们。”两人听着毛泽东的话,潸然落泪。
而毛泽连多年来也谨记着毛泽东的每一句话,他不仅以身作则,还用毛泽东的话来教育着自己的子女。看着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毛泽东有些着急,他心里放不下的这个可怜的堂弟,如果以后没有了自己的稿费资助,他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毛泽东为了毛泽连打破了自己的原则,他给当地的政府写去了简短的一封信:“......我老了,请政府帮我照顾一下他......”毛泽连每月都收到了政府的20元补贴,他知道这是他三哥的意思。
他心里感激着毛泽东,一向坚守原则的他为了自己破了例,他哽咽着:“是我不争气,我对不起三哥,到最后我还是需要政府的照顾......”毛泽东去世后,毛泽连的经济情况确实直线下降,乡亲们劝他去找政府帮帮忙,但是他却十分固执。
他这一辈子以三哥为榜样,牢牢地记着三哥的每一句嘱托,尽管人已不在,但毛泽东对他的教诲一生不能忘。他还不断的教导子女,要自强自律,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去麻烦别人。
毛泽东去世后,李敏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了叔叔毛泽连的家中。这个家早已是家徒四壁,看着风烛残年的叔叔婶婶,李敏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她想起之前自己回到湖南却没有去看望韶山的百姓,父亲因此还将自己批评了一顿,她也更加深刻的领悟了毛泽东的遗嘱。
临走前林敏给叔叔家留下了一百块钱:“父亲去世了,临走前最放不下的就是叔叔一家......有空去北京走走......”此后毛泽东的两个女儿也经常来看望叔叔一家,尽管自己工资微薄,但也时常接济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