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三鲜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儿子每年给父母400元赡养费,父亲离开后 [复制链接]

1#

诗人汪国真说:“爱情是花,婚姻是果实。花总是美丽的,而果实却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婚姻哪有那么多的花前月下?婚姻的本质就是一地鸡毛。懂得经营婚姻的人,可以把一地鸡毛做成鸡毛掸子,为他们所用;不懂经营婚姻的人,任由一地鸡毛满屋飞,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

熊女士和戴先生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熊女士年轻漂亮,有工作单位。戴先生是一名个体户,也到了适婚年龄,对熊女士一见倾心。

可是,熊女士的父母非常反对女儿嫁给一个没有工作单位的男人。戴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诚意满满地拿出了元礼金。熊女士那颗不安的心,慢慢地被这个帅小伙暖化了。

经不住戴先生的热烈追求,熊女士初次来到了戴先生家里,眼见一套破破烂烂的租房,觉得十分寒酸。

为了和熊女士结婚,戴先生几乎掏空了所有积蓄,和家人合伙在老家的地皮上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

很快,两个有情人在认识的第一年10月份领取了结婚证,并打算在次年1月1日办喜酒。

由于之前建房子和礼金几乎花光了戴家的所有积蓄,戴妈妈表示没有钱办酒席了。

熊女士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就和戴先生商量在家里简单摆几桌热闹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酒店办酒席了。这样可以节约不少钱。

后来,戴妈妈就吩咐儿子买斤米,计划摆七桌酒席。戴先生觉得七桌酒席用不着买那么多米,母亲的意思其实就是不想他们在家办酒,不想再掏钱了。

所以戴先生就临时决定不在家中办酒了。他又赶在预先定好的大喜之日的前一天,匆匆忙忙去酒店包了酒席。

熊女士觉得婆婆在办酒席这件大事上面的做法,实在太苛刻了,连亲儿子戴先生结婚办酒都不肯出一粒米,最后大小事都是小两口自己操持,年轻人第一次办这种事情,弄得他们焦头烂额。

更让熊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戴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去喝了喜酒,却一分钱的份子钱也没有给,等于是去吃了一顿霸王餐。

熊女士十分后悔,恨恨道:“真的是嫁错了!”

根据当地习俗,办完酒席,新婚夫妻和娘家人当天就要回门。婆婆也没有主动接待女方的家人,甚至吃饭都没有叫他们。

戴先生对母亲也很失望,只好又在家附近的小店订了一桌酒席。

当着娘家人的面,熊女士的委屈和不满不能表现出来。

第二天,等娘家人走后,熊女士心中的怒火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彻底绷不住了。她越想越觉得丢脸,想要自杀。还好,被戴先生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了。

新媳妇刚进门,婆婆就给了她一个大大的下马威。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人家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

可是老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熊女士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可是她也要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熊女士可不是吃素的,既然婆婆对她斤斤计较,那么也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熊女士打算和婆婆分家。她直截了当地问婆婆:“建新房子,一共花了多少钱?”

婆婆漫不经心道:“花了10。”

熊女士陷入了沉思,琢磨着怎么开口提分家的事情。

还没等她开口,婆婆好像看出了她的心思,道:“没错,他(戴先生)是出了。”

熊女士也打开天窗说亮话,道:“那我们要分一半的房子!我们出了一多半的钱,所以要分二楼的房子。二楼的装修,各方面条件都比一楼好一些。”

婆婆一脸惊讶的表情,她没想到这小妮子竟敢提这么大胆的要求。她脸色铁青,道:“凭什么你们要分二楼的房子?刚结婚,你就要分家,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分家可以,你们以后有什么事情,可别来求我!”

婆婆的话也非常硬气,熊女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扬眉道:“我们保证不会求你。你能保证以后不来求我们吗?”

熊女士要丈夫戴先生拟定了一份脱离母子关系的协议,坚定道:“我和你妈妈之间,你必须二选一。你如果选择我,就必须和你妈妈脱离关系;你如果选择你妈妈,就放我走。”

经历了上次妻子的自杀,戴先生深知妻子说的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他只能无奈地做出选择,弱弱道:“我选择你,不要妈妈。”

当即,公公就在协议上签了字,婆婆按了手印。

日子终于平静下来了。熊女士也为戴家喜添了一子。可是大家还没有因为孩子的到来欢喜多久,婆媳又开战了。

因为之前签订了协议,所以夫妻两人就算照顾孩子人手不够,也没有喊婆婆帮忙,而是把暂时待业的小姑子接到家里帮他们带小孩。

婆婆知道后,对着小女儿破口大骂,追着她打,质问道:“是不是你嫂子骗你来帮她带孩子的?”

见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小女儿连忙解释道:“不是嫂子叫我来的,是我自己主动来帮忙的。”

看到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的小姑子,熊女士当着婆婆的面,怒目圆睁道:“算了,不要她带了,不要她带了。”

这件事才这样狼狈地收场了。婆媳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当初,虽然婆婆签订了那样的协议,接受了那样的结果,可是她的心里其实一直对儿子儿媳耿耿于怀。

戴先生快被这两个女人搞疯了。母亲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跟她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妻子的脾气暴躁,性格固执。两个“母老虎”都不是好惹的。

俗话说得好,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他带着妻儿远走高飞,换了一座城市生活。

远离公婆之后,夫妻两人又生了两个孩子,买了新房子,小家庭过得确实很好。

日子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过去了30多年。夫妻俩除了每年出块钱的赡养费,几乎没有和两位老人有其他的来往。

戴先生本以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冲淡妻子熊女士对母亲的怨恨,谁知他连母亲的名字都不能提,只要一提,熊女士就要和他吵架。

可是,毕竟戴先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关系哪能说断就真的断呢?

有一年临近清明时节,戴先生要回老家替父亲扫墓。动身前一天,他就主动跟妻子报备了明天的行程安排。熊女士也表示同意,关切道:“你明天回家身上有钱吗?”

戴先生道:“有啊,我身上只有一点零钱。”

熊女士没有回话,因为她早就已经查过丈夫的手机,看到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